【板眼是什么意思】板眼的乐理知识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09-13 08:05:00
分享到:

  板眼指的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板眼的相关乐理知识,欢迎阅读!

  板眼的乐理知识(一)

  板眼,为中国音乐构成中所特有,是中国音乐节奏、节拍、快慢、速度的枢纽。唐宋始,以拍板节制音乐的进行节奏,按文句断分音乐而为乐句板拍句乐,板拍句乐即在唱者唱完一文句,在其后出现的一个空(即称眼)处下板拍停声待拍板拍在眼位板、拍、眼三者同位,按文之句断分音乐为乐之句--称官拍鼓拍、手拍则每与唱者出口的句字同步,在唐宋时是辅助性的拍停声待拍的板拍演化为后世的散板鼓拍、手拍,演化为后世的上板。后世的上板是节律性的、可与句字同下的板拍,在明清时,成为中国音乐节奏的主要形态。

  板眼的乐理知识(二)

  慢板

  慢板是京韵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贯穿唱段的始终。慢板的节奏为一板三眼。也就是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板的节奏。用乐谱记录就是4/4拍。每小节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头眼,第三拍是中眼,第四拍是末眼。

  采用慢板演唱时,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从任意位置起唱,但最后一个字都是落在板上的(有个别例外,如《剑阁闻铃》第一句的草青青)。而京韵大鼓一般都是七字句,在演唱时会分成二、二、三的分句,则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也要落在板上。即使没落在板上,也要用拖腔的方法拖到板上。

  慢板的起唱位置有一个规律,就是每落(每段)的第一个分句如果是两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二字头),则从末眼(小节第四拍)起唱;如果是三个字,每字占1拍(俗称三字头)则从中眼(小节第三拍)起唱。

  二字头在京韵大鼓唱段,特别是文段子中使用较多,因为很多大鼓唱段的开篇都是一首七言诗,采用二、二、三的分句方法后,必然就是以二字头开始了。如果每字占1拍的话,而为了保证第二个字落在板上,就要从末眼起唱。也有很多不是以七言诗开篇的段子,因为同样是两个字开头,所以也属于二字头。例如最常听的《丑末寅初》的丑末就是二字头,丑从末眼起唱,末落在板上。听过的段子里,还没发现有用超过两个字开头,却只占两拍的情况。如果哪位朋友有这样的例子,也请提供,以纠正错误。

  与二字头不同,三字头却未必一定是三个字。只要开头一共占三拍就属于三字头。例如《闹江州》的开头我表的是,本来是四个字,但由于我表各占半拍,其余两字各占1拍,因此也属于三字头。这里的我字是虚字,不唱也是可以的。因为三字头要占三拍,所以从中眼起唱,以保证第三个字落在板上。京韵大鼓一开篇就用三字头的比较少,当然也是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闹江州》,还有《风雨归舟》的过山林都是三字头。但一般来说,三字头多是用在中间的段落中,例如《红梅阁》的第二段开始的这佳人,《探晴雯》的第二段开始自从那等等。

  慢板虽然有个慢字,但其实并不一定要放慢速度。速度根据唱段内容情绪的变化,也可以调整。借用戏曲的名词,也有快三眼和慢三眼之分。但慢板的最大特点是稳。快要渐渐地快,慢要渐渐地慢,绝不能忽快忽慢,那样就没有板眼可言了。

  紧板

  紧板顾名思义就是节奏紧凑,在节拍上是有板无眼。记谱就是1/4拍。使用紧板的唱法,在京韵大鼓表演中俗称为上板。

  紧板通常使用在全篇唱段的最后部分。这时候已经进入高潮,情绪上也越发激动,因此需要用紧板来推动情绪。但紧板和垛板一样,都是不能独立使用的。使用紧板时,也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有板无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剑阁闻铃》的最后一落,从间奏开始到第一个字再都是慢板,接下来的不能开始一直到万点通红就上板,即有板无眼的紧板,之后的这君王到结束,又回到慢板。

  上面所说的是紧板的一般用法,但在某些时候,紧板也不是非常紧凑的,以至于不太明显。例如《红梅阁》中,从小公子一闻此言神魂丧就开始上板了,但是感觉却还是一板三眼地娓娓道来。直到到而今,有限的光阴难留恋才开始有紧板的味道。

  所以说,紧板的最大特点并不是节奏紧凑,而是速度灵活。因为每个字都可以作为重音,所以可以根据情绪和内容逻辑来掌握速度。但这就给伴奏带来了难度。而且,紧板的唱词,多使用闪板的唱法,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演员和乐队反复的磨合。

  垛板

  垛板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板式。节奏为一板一眼,没有头、中、末眼之分。如果记谱就是2/4拍。

  还没有听过以垛板为主的唱段,也没有听过以垛板开篇起唱的唱段。因此姑且暂时认为,垛板只能在段落中情绪需要的部分使用。使用垛板时,要与慢板配合,从一板三眼过渡到一板一眼,然后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探晴雯》的第二落。从自从那晴雯离了那怡红院到那婆子说都是慢板一板三眼,从你就从此处往南行到她那病身儿这不辗转轻翻说骨节儿疼就变成了垛板一板一眼,从猛听得颤巍巍的声音到这心里头似个火烘又变回慢板一板三眼。

  其实垛板和慢板听起来的感觉差异不大,所以也可以把垛板当作慢板来唱和数板,只要稍微把重音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散板

  散板说白了就是没板。因为没板,所以不可能用在大段的唱腔中,而只能用在个别句子中。

  例如《红梅阁》中的姐姐你救命之恩如山重的救命之恩如山重和佳人摆手说君休问就是散板,但散板的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上例中的重和问就要落在板上,或者反过来说,伴奏者会将这两个字作为板。

  散板因为节奏不固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乐队会停下来,等待落在板上的那个字唱出,再开始起弦演奏。这时候就需要演唱者提前有心里准备,以免音乐突然停止而失措。

  提起停弦问题,顺便说两句。有时候并不是散板,乐队也会停下来,让演员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干唱。这是为了更加突出演员,使观众更好地欣赏演员的嗓音和唱腔。最典型的就是《剑阁闻铃》中的似这般,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呀中的不作美的雨,乐队就会停下来,直到雨字拖腔结束,呀字起唱,才开始重新起弦。这种情况下,如果演员表演得出色,都会得到观众的一片喝彩。

  板眼的乐理知识(三)

  板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在一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今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头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

  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流水板(相当于1拍子)。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

  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散板。亦即自由节拍形式。板有实板、虚板(腰板)的区别。打在乐音发出同一时刻的板称为实板;打在乐音未发出以前、或乐音发出后延续过程中的板称为虚板(腰板);打在自由节拍乐句音末的板称为底板。同样,眼也有实眼、虚眼(腰眼)的区别。

  在传统的声乐曲中,还有以两个三眼板组成的节拍形式(相当于8拍子),称为赠板。

  板眼的符号,在工尺谱中通常以、或×(板)、○(眼、中眼)、●(头眼、末眼)或└(腰板、底板)、△(腰眼)等表示之。

猜你感兴趣:

1.工尺谱的乐理知识

2.记谱法的中西对比

3.节拍是什么意思

4.音乐的知识介绍

标签